杏彩体育唯一官网:当年的“钻石王老五”被限高钻石的骗局只能骗骗小女孩
知名主持人李湘的前夫,当年的钻石王老五,后来又创造钻石品牌I Do的李厚霖被限制高消费,看到这个消息,一点也不让人惊讶。因为就在几天前,还有另外一个广为传播的故事,有人拿十几年前买的钻戒去回收,买时1.8万元现在回收估值只有140元,这真是让跌眼镜了。
当我们因ChatGPT的超常智力担心失业的时候,其实已经有很多行业被科技与狠活打得落花流水了。比如新疆采棉花的季节工,几年前还浩浩荡荡地奔走在中原大地与遥远的边疆之间,这两年就被机械取代了。2021年,北疆95%的棉花都是用机械采摘的。采棉之前是麦客,收小麦的季节工,联合收割机比采棉机容易制造,麦客的形象于是只停留在了上世纪的小说里。
打败天然钻石的,是人造钻石。购买钻石,消费者要想保真,过去通常以GIA(美国宝石研究院)的证书为凭借,所以对人工钻,我特意到GIA的网站上看了看它的看法。GIA官网上是这样说的:合成钻石有许多不同的名字——实验室培育钻石、实验室制造钻石、实验室合成钻石甚至人造钻石。这些名称都指向这样一个事实,即人造钻石是在实验室或工厂创造的,而不是在自然界中天然形成、从地底开采出来的。一些合成钻石实验室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模拟地壳下天然钻石的形成条件。这一形成过程是区分合成钻石与天然钻石区的主要因素,毕竟合成钻石本质上与天然钻石的化学、光学和物理性质及晶体结构全部相同。
这里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句话,即:化学、光学和物理性质及晶体结构全部相同。既然如此,又如何区分天然和人工呢,钻石商居然有这样一个说法,天然钻石有杂质,人工钻石没杂质,选购的时候可以通过纯净度挑选。
上中学化学课,我们就知道钻石的成分和石墨没有区别,都是碳原子,钻石虽然坚硬,最怕的是用聚光的凸透镜照射,钻石是碳,强光能把碳点燃。不同之处在于碳原子的排列,石墨的结构为平面的层状排列,而钻石则为三维的立体排列。石墨上的每一个碳原子周围有三个碳原子与之配位;而在钻石当中,则是每一个碳原子为与四个碳原子配位。这是两种不同的内部结构,它们是能够互相转化的。可要把碳变成钻石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涉及结构的重组,需要很大的能量,巨大的能量在机缘巧合中施之于碳,于是产生金刚石。这样的机缘巧合之处,也只有高温高压的地下才存在。
说到这里,其实有一件颇为有趣的事情。地表上的金属“物以稀为贵”,贵金属多是重金属,黑色金属铁是最便宜的,比铁重一点的铜就要稀罕多了。这是否因为比重大的物体都落到地球内部了呢?至少从黄金的分布上是这样的。地球上与地球内的黄金,平均到我们每个地球人的身上,每个人身上能分到80吨,可现在地表上的黄金几乎被开采尽了,南非的彩金矿洞都打到地下两千米了,我国的采金矿井也有400米深了。黄金易涨难跌,也是因为采金的成本越来越高。
既然贵金属越来越少,我们在哪儿能找到贵金属呢,答案是火山或岩浆活跃的地方。火山喷发,灰尘冲上平流层,火山熔岩掩埋城市和农田,居民流离失所,堪称地震和海啸之外的重大自然灾难。靠火山把地壳下面的一些珍惜的物质带到地面上,也算是将功补过吧。地球表面的钻石矿都在火山附近,是因为钻石就是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的环境中,碳原子形成的特殊化学结构。
相对于化学元素形成于恒星生命后期的剧烈核聚变,尤其是重金属这样的重元素都是二次聚变生成的,发生概率更为稀有,碳原子在相互作用的结构上产生变化,就容易得多了。也因为此,早在上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模仿地球的内部环境,已经造出了合成钻石,不过工艺上还比较粗糙,生产的钻石还只能用在于工业用途上,上世纪 70 年代,第一颗宝石级合成钻石诞生了。
按一般科研规律,世界第一往往是大力出奇迹的结果,证明的是技术上的可行性,绝不会有成本优势。也就是在从研发到量产的时间窗口中,“一颗恒久远,钻石永流传”的神话飘洋过海来到了中国,几十年中,几乎每对步入婚姻的情侣都为垄断了钻石生意的戴比尔斯交了税。早在1902年,戴比尔斯就通过并购、收购存货等手段,掌控了全球80%的钻石产出。控制了供给量,就维持了钻石市场供不应求、稳定升值的状态。
后来前苏联发现了巨大的钻石矿,戴比尔斯又用“4C标准”来应对,以克拉、颜色、净度、切工四个标准来判断石头的价值,用南非矿的高品质钻石生生把前苏联的钻石打到了工业级。看来钻石真的要“永流传”了。
当然,正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在科技应用的能力上,中国制造是无出其右的。河南有个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很早就研制出我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研究所的技术流入民间后,在河南促生了一众人造钻石企业,宝石级别的钻石价格也平民化了。前两年人工钻的价格还是天然钻的1/3,如今已经是零头了。也难怪,钻石回收价便宜到了十几年前的百分之一。
年初参观湖北博物馆的明代梁庄王墓的出土珍品展,他是明仁宗的第九子,正赶上郑和下西洋归来,梁庄王因此拥有大量来自南亚的宝石。印象深刻的是,展览中列举了宝石价值的银两和当时工匠的薪资,一颗宝石值几十两几百两,工匠一年才挣十几两,普通人在那个时代拥有宝石,真是想都不能想。可到了现代,古代的宝石却因为多次镶嵌在金银首饰上,或有划痕,或磨损得暗淡了,卖不出大价钱,不识货者还把宝石取下来,论斤两买卖金银饰。当年郑和下西洋也是那个时代的科技与狠活吧,据记载,郑和航海宝船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可几百年后的西洋火轮船就实现了各大洲之间的定期航班,南亚宝石也就不那么稀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