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彩体育唯一官网:外企的青岛故事
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虽未能亲历那些变化的诞生,却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变化的存在。如果要细数改革开放给中国留下的印记,那些在中国成长壮大的外资企业,在其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重要角色。
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青岛一直走在对外开放的前沿。从第一家外资企业的诞生,到世界500强企业的相继落户,青岛的外资企业引进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外企格局日趋完善。
面对“人生地不熟”的困境,外企需要考虑的因素其实非常多。企业佣工问题、法律规律适用性、中国市场把握等,这些都是外企进入中国需要迈过的门槛。一旦有些许疏忽,便可能令外企伤透脑筋。
曼泽纳抛光磨料(青岛)有限公司就曾遇到这样的难题。在同一个展会上,青岛曼泽纳与广州曼泽纳同时亮相,到底谁是李逵,谁是李鬼?“在德国,曼泽纳没有遇到过知识产权的问题。而进入中国市场之后,中国的一些企业迅速盯上了曼泽纳这个拥有130年历史的品牌,纷纷抢注曼泽纳商标。”曼泽纳抛光磨料(青岛)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亚文说道。
以曼泽纳命名的公司、其他类别注册的曼泽纳商标……中国市场上层出不穷的“李鬼”让孙亚文很是困扰。而这,也许源于德国人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不同。
因曼泽纳专注于抛光磨料领域,德国人在青岛注册商标时便只注册了抛光磨料这一种类。“其他种类我们也不生产,为何要注册那么多?”而在中国,同样的费用可以注册十个商标。正因为这些差异,便为其他企业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
因对中国国情的不了解,很多外企在步入中国初期走了很多弯路。但外企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适应、不断融入的过程。现在在青岛政府的支持下,孙亚文和她的同事接受了中国知识产权知识的培训与辅导,开始用中国的法律去保护公司的合法权益,逐渐改变了市场的混乱现状。
而用青岛西海岸投资促进有限公司曹正飞的话说,外资最初进入中国时,因对中国市场及国情了解不足,大多数企业会选择中外合资或合作的方式,以更好地摆脱“水土不服”的问题,而在中国外资环境的不断完善过程中,外企对中国的了解也日益加深。外商独资企业的出现,世界500强如西门子、庞巴迪、亚马逊、、曼福集团、高盛等的落地,是对青岛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充分肯定。
不知从何时起,外资利用金额的多少、外资企业的数量与质量成为衡量一座城市国际化程度的重要维度。在国际化城市的打造过程中,那些能够拉动城市经济增长、带动城市产业升级的外资企业与项目成为城市争夺的焦点。各个城市纷纷着眼于自身的城市定位,推出别具吸引力的招商引资政策,力求将心仪的企业“纳入麾下”。
据孙亚文介绍,中德政府的支持是曼泽纳选择落户在中德生态园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德两国政府的支持,让企业更好地在青岛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由于历史和地缘的原因,日本、韩国、德国等一度成为青岛吸引外资的主要来源。而被誉为“最具德国风情的东方城市”的青岛,也因其独特的德国风情吸引了众多的德国企业落户。孙亚文谈道,她的很多德国同事都觉得青岛很亲切,更是称赞“青岛啤酒很好喝”。
这种心理上的亲近感只是外资企业选择青岛的原因之一,地理条件、外资政策、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和交通……这些都是外资企业落户时需考虑的问题。
“青岛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中国面向世界的重要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外贸口岸,也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具备开放的投资营商环境。”一汽-大众华东基地相关负责人分析道。而这些,仅仅是吸引外企来青的最基础的条件。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青岛的招商政策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招商引资到招才引智,从政策招商到产业链招商,青岛深入了解外企的切实所需,力求每一项政策与布局都能做到有的放矢。
以一汽-大众华东基地为例,在一汽-大众进入青岛之前,青岛已经具备完整的工业体系,拥有汽车、家电、石化、机械装备、橡胶、轨道交通装备等十大主导产业。青岛的家电电子、轨道交通、机械制造等重点产业为汽车产业配套发展打下了坚持的工业基础。同时,青岛高速动车组占据全国60%以上的份额,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36家,研发和配套转移的适应性强,能够满足整车生产所需。
环境、政策、劳动力、交通、市场等各项要素相结合,才能凝聚成青岛吸引外资企业的最强砝码。归根究底,外企看中的是青岛的经济发展水平,是青岛广阔的市场前景。
现在,青岛招商引资的过程越来越人性化。不再单纯依靠那些硬邦邦的政策,青岛更乐忠于从一些细微环节打动人心。健康绿色的工作环境、免费的员工宿舍、帮助外籍员工解决子女上学问题……这一个个贴心的小举动圈粉无数。
当然,我们必须要承认,南北方的对外开放程度与政策存在着天然的差异。与一些南方城市相比,青岛的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完善,政策灵活性还需进一步加强。在招商引资的道路上,青岛尚需继续努力。
肯德基引领快餐风潮、沃尔玛开启零售新业态,改革开放以来外资企业的入驻,为中国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上,体现在商业模式上,更体现在经营管理理念上。
相较于一般的企业,外资企业的外向性程度更高,能够灵活反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并随市场变化而灵敏变动。因其全球性的视野与优势,外企在落地往往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经济国际化,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重组,扩大就业,带动相关产业、相邻地区经济的发展。
以一汽-大众华东基地为例,基地的建成为当地提供了每月约4000个就业岗位,拉动各类汽车相关产业及人才的落地,极大地增强了青岛汽车产业的集聚能力,助力青岛打造千亿级汽车产业链。同时,华东基地的建成投产,将有力推动华东地区智能制造和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青岛市商务局、局长马卫刚曾这样说:“立足自身产业基础、比较优势、整体的产业方向设计,让引进来的资本、技术、观念、管理等要素,与既有的优势资源重新优化组合,创造出新的活力与效率,裂变出巨大的新动能。”青岛创新实施精准的招商模式,目的不仅在于引外资,更是要用外资,让外资发挥出真正的经济效应。
有趣的是,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单向的利益输出,而是互利互惠的过程。外资企业在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庞大的市场也在不断拓宽外资企业原有的应用领域。“之前,曼泽纳并未涉及复合材料领域。复合材料在德国是一片空白,在中国却拥有广阔的发展市场,曼泽纳进入中国之后拓展了这一领域。”孙亚文说道。
凡事都有两面性,掌握先进技术的外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国际竞争国内化。但这种良性的国内竞争,又反过来推动中国本土企业的升级与发展。经过几轮的优胜劣汰,最终实现国内国际的双赢局面。
现在,华和国际租赁正慢慢停止它在青岛的经营业务,一大批生产型外资企业也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此刻,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新面孔正大放异彩。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青岛也恰好迎来了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的历史机遇。站在全新的开放平台上,步入国际化大都市行列的青岛,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外资企业的落户。
从利用“引进来”“走出去”打造中国品牌之都,再到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青岛的开放范围更大、领域更广、层次更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