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支持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支持

杏彩体育唯一官网:【新春走基层 入企业·看创新】以创新赢得未来——金

浏览次数1 发布时间:2024-11-24 12:32:44来源:杏彩体育直播 作者:杏彩体育官网下载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李晓君谢晓玲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魏娟王宇晨景永鹏

  2023年,金川集团生产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产品280万吨,实现营业收入3530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531亿元,缴纳利税总额172亿元,位居《财富》榜单世界500强第289位。

  总产值突破两千亿的背后,是金川集团多年来的坚守与创新:建成镍钴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8个国家、省部级创新平台和78个职工创新工作室,打造人人参与、产学研一体的创新体系,拥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生产装备,让创新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资源型企业来说,怎样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企业竞争力?金川集团给出的答案是把集团发展的“靠山”由矿山资源重塑为科技创新。

  去年,金川集团完成科技投入49亿元,同比增长10.9%,研发体系持续优化。这其中,全国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战略科研任务功能不断增强,成为企业科技创新中突破关键技术的核心环节。

  金属材料及压力加工研究所是镍钴共伴生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下设,集镍铜钴金属新材料基础研究、中试开发和工程化研究为一体的专业研发机构。“金加所主要承担镍铜钴金属新材料加工技术基础研究、工艺优化、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业务。”金属材料及压力加工研究所所长卢苏君说。

  近几年,国重实验室面向中高端应用领域,研发生产了航空航天等领域所急需的耐高温、耐腐蚀有色金属新材料,满足了国家对战略新材料的需求,攻克了一项项“卡脖子”难题,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更轻薄的“手撕镍带”生产的超薄纯镍箔材,厚度仅有0.05毫米,用手轻轻一撕便像纸一样裂开。作为新能源电池的核心关键部件,2023年12月25日,“手撕镍”年产量突破60吨,成功实现规模化量产,填补国内空白,销往海外,也成为金川镍加工带材产品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

  更高端的羰基镍丸实现羰基法精炼镍技术的自主可控,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2023年12月13日,羰基镍丸规模化走向市场,结束长期依赖进口羰基镍丸的局面,并与高温合金领域主流客户建立长期供应关系,有力保障国家高温合金对高端镍的需求。

  更广泛的合金粉末开展生物医用金属材料调研及钴基材料开发,瞄准医用3D打印技术及材料在医疗领域巨大的临床需求,进行医用3D打印合金粉末研发生产,解决老百姓在医用金属材料方面的需求。

  从“手撕镍”“手撕铜”到羰基镍丸成功走向市场,从笨重的板材到带材,从毫米到微米,金川集团利用科技创新这个“传家宝”,实现了资源型企业的华丽转身,培育壮大了新兴产业。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目前,我们拥有固定科研人员150名、流动人员105名,固定科研人员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超过50%,同时拥有甘肃省555人才3名,甘肃省领军人才19名。”卢苏君说,“聚集培养优秀人才,凝聚智慧,才能加快推动实验室的发展步伐。”

  走进金川集团各个分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会发现在忙碌的车间内,大部分都是年轻的面孔。以镍冶炼厂为例,当前35岁以下青年占比43.5%,青年职工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力军。

  金川集团工会陈晓峰告诉记者这样一组数据:2023年,金川集团校园招聘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占比超过32%,一本及以上高校毕业生占比达到80%,公开招聘社会技能人才1000余名。

  越来越多的高质量人才加入金川集团,这不仅是年轻人对于自己未来道路的选择,也是金川集团用真心实意与“真金白银”努力引人、留人、用人的结果。

  近年来,金川集团实施“金川新动力青年人才引进工程”“金川高精尖紧缺人才猎取工程”等政策,不断吸引青年人才加入其中,人才储备优势日渐明显。

  “留住人才,环境是基础。”陈晓峰说,目前集团正在建设千套人才公寓,届时可满足2000人同时入住,解决青年人才的后顾之忧。

  “拿出1000万元,用真金白银去激励大家不断创新。”金川集团工会经济技术室主任王介绍。集团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表彰奖励职工技术创新成果,由一线职工提出创新建议,技术人员、高级技师等组成创新团队,实实在在地解决制约生产的瓶颈难题。

  成绩怎么样?三年来,金川集团共涌现职工技术创新成果6000多项,其中,2023年创新成果2036项,合理化建议达到“6000+”条。三年创新成果创造经济效益2.8亿元,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优化了经济技术指标,职工的作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金川集团给予获得“陇原工匠”“甘肃省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的职工每人2万至10万元一次性奖励,激发更多技术工人创新创造的活力,更让产业工人的劳动受到尊重、体现价值。同时,建立起适合新时代产业工人发展的新制度,打通一线工人成长成才通道。

  人才的培养,不在一朝一夕,而是久久为功的循序渐进。为挖掘、带动更多的一线个公司级工作室。让一个个创新工作室,成为一线的人才培养摇篮和科研攻关阵地。

  潘从明是金川集团产业工人的代表,将近30年的工作中,他一直埋首贵金属提纯工艺提升,一丝不苟。

  从一名“小学徒”成长为“大国工匠”,从自主研发,再到自主创新,潘从明带领团队主持并完成包括国家级项目在内的创新项目138项,囊括各类科技奖项20余项。

  铜业有限公司贵金属冶炼分厂的“潘从明劳模创新工作室”,是全集团86个工作室之一。在这里,潘从明将自己“绝技、绝活”的精髓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同事和徒弟们。

  工作室不大,但样样兼备。各类精密仪器的模型、各种化工产品的展示品、写满化学公式的黑板,都整齐地摆放在这里。

  这间工作室的成员总在变化,目前有20多人,“90后”有4人,其中“95后”2人。用潘从明的话来说,团队需要年轻人的加入,因为科技创新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传承。

  “作为党员,一项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带头攻坚克难,带动更多的人成长起来。”潘从明告诉记者,“一个人优秀不是优秀,一个团队优秀才是真优秀。”

  这些年,向他学习的新职工有很多。他对“徒弟”的要求很严格每月25日的下午6时之前,提交手写的实习报告、工艺流程图、设备连接图以及学习总结,发现问题及时通过试验解决,并定期完成论文或专利。他也会坚持在固定的时间里批阅,及时帮助解决问题。

  潘从明告诉他们:“提纯工序是典型的实业性工作。手写并不是增加烦恼,而是让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思考。”

  26岁的王得瑜便是其中之一。起初,他对潘老师的严格有些“头疼”。随着专利、论文陆续发表,王得瑜渐渐明白这其中的意义所在:干好工作、养成良好的习惯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动手实践,才能把书本里的知识融汇进自己的脑海里。

  如今,上班4年的他,已经拥有了3项专利和2篇论文。辛勤的付出,也让他很快成为了提纯一班的班长,带领着新职工一起奋斗。“我们在学习中传承。”王得瑜坚定地说。

  严谨的工作态度,在一代又一代的金川人之间接力。公司连续35年贵金属产品纯度达99.99%,潘从明说:“做人、干工作也要达到99.99%。”

  在金川集团,像潘从明这样追求创新与极致的产业劳模还有很多2023年,镍冶炼厂职工柴国梁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选矿厂一选矿车间磨浮乙班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4人获得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2个团队获金昌市五一劳动奖状;2人获金昌市五一劳动奖章;4人获金昌市工人先锋号。


上一篇:新春走基层:看国资小新眼中的中铁装备

下一篇:强强联合!这两家国家高新技术磨具企宣布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