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彩体育唯一官网:《上海工匠·第九季——破浪》 乘风破浪、持续前行
5月1日至5月3日每天11:15,5月4日至5月5日每天10:50,由上海市总工会、东方卫视、SMG纪录片中心联合制作、聚焦现代工匠群体的纪录片《上海工匠第九季——破浪》每天两集连播,集结十位来自不同行业的顶尖上海工匠,展现了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上海工匠乘风破浪、持续前行,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发挥的重大作用。节目将于五一节期间向所有劳动者致敬,燃情亮相东方卫视。
在拍摄上海六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主任张长青的过程中,我们见证了一位医者的艰辛与拼搏,以及他为患者带来的希望与重生。身患尿毒症的花季少女,在透析中发生双腿股骨颈骨折,无法行走,只能长期卧床。由于小姑娘体重只有29公斤,手术中失血和补液成为大难题,许多医院都不敢为其做骨科手术。在六院多学科会诊之后,张医生胆大心细,为其成功手术,让小姑娘重新站立起来。虽然她之后还需要定期透析,但重新站立走路让小姑娘看到了更多生活的希望。
张长青常说“好东西都是磨出来的,好的成果,就是一批人每个点上都在发光,然后逐渐逐渐地聚焦在一起,成为一种力量。”在短平快不断加剧的当下,沉淀下来躬耕一线,为病人谋福利,这是张长青作为医者的匠心与大爱,也是患者可以信赖和依靠的明灯。
我拍摄的另一位工匠季岚,是中交上航局勘察设研院的总工程师,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奋战在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一线。初见季岚,短发西装,金丝边眼镜,又酷又飒,散发着让我们文科生着迷的理性魅力。第一次见面,短短半个多小时的交流,她就条理清晰地为我介绍清楚了长江口深水航道的情况,让我这个门外汉迅速进入了状态。
拍摄期间,我来到季岚工作的设计院。她的工作间非常整洁,案头除了工作资料外还堆着许多非专业书籍,我本是好奇,随口一问:“工作这么忙还有空看书吗?”没想到季岚却转身认真回答起来,一本接着一本为我介绍她的案头书,《全球科技通史》、《底层逻辑》……本本都是她的心头爱,谈论书籍时她双眼发亮,金句不断,干练的表情里多了许多可爱与生动,我感觉得到,那是一种长期得到精神滋养后所带来的富足感。腹有诗书气自华,即便是整天与理性、科学打交道的工程师,也可以充满人文之美。
拍摄最艰苦的一天是去长江口航道现场。我们坐船到横沙岛,然后再通艇,来回5个小时才能到达长江口航道的施工现场。江海交接,真的是汪洋一片。季岚和团队就是在这片“汪洋”上规划出了深水航道,让大型船舶能进入上海,进入长江航道。看着眼前航道上来往有序的大型船舶,季岚眼里充满兴奋,她说看到船舶开在自己设计的航道上,感到很骄傲,同时也觉得幸运,在自己的一生中能参与到这么伟大的一个国家工程。如今,长江口深水航道的建设还在继续,未来数年长江口还将迎来新的变化和发展。
设计师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室内”,像季岚这样的航道工程师,他们的舞台更是在天地之间,更广阔,也更深远。
第一次见到何启超,他的真实和直率打动了我。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他总是能够最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这种坦诚和真诚,不仅使我们在拍摄过程中能够迅速沟通,更让我们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作为航天人,何启超的专业素养和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第一次调研时,他就已经准备好了详细的技术拍摄方案,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周密的考虑和规划。
除了在专业领域的卓越表现,何启超的自信和乐观也很打动人。在各种技能竞赛上,无论是院内比赛还是全国大赛,无论优胜还是惨败,他都充满热情,永不服输地迎接挑战。何启超说:“当一个零件需要我们解决技术攻关,任务落到你头上的时候,你不可能说我做不来,就退缩了。我们该上的时候还是要上,不服输就是最大的动力。”如今,他已是国赛和世赛的优秀教练。大无畏的乐观精神,非常具有感染力。他带动了单位的后辈,也在院校里,激发了学生们的热情和创造力。
在生活中,何启超十分亲和。逢年过节他都会探望师傅,与两个徒弟相处得如同兄弟,同时对太太体贴入微。在我们拍摄他一家三口的场景时,他会敏锐地感知对方的情绪,对三岁的孩子也是循循善诱,解释爸爸的工作,告诉他航天到底是什么。
师傅汤骏对他的评价是“不响”,何启超正如他所说的,毫不张扬,只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时刻诠释着什么是工匠精神和航天精神。
这次,我们能请到上海电气旗下上海汽轮机厂的焊接专家刘霞真的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之前,我对工科专业的人有些刻板印象,总觉得做焊接的人应该理性克制、少言寡语。然而和刘霞见面的一刻,她就把这些标签统统打碎。刘霞是个特别感性且善于表达的人。刚刚坐定,她就对之前的职业经历娓娓道来。她对自己曾经的失败毫不避讳,起承转合细腻丰富,并且在她的描述中,凡是重大的难关和低谷,都会引起她深刻的思考。
在之后的拍摄中,我们也看到了不同层面的刘霞:在高温封闭的焊接车间里,她雷厉风行,对专业要求甚高;在大量试验数据摆在眼前的会议室里,她心思缜密,思考多于发言;在宽敞的食堂里,她所在的餐桌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她身上仿佛有用不完的活力和热情,不只是她的同事,就连整个摄制组都非常受她感染。大家都希望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拍摄时间,把这个丰富生动的工匠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
世界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工作之外的刘霞,服装搭配简洁优雅,并且会配上一个精致的胸针,也是同事们津津乐道的一抹风景线。刘霞的休闲活动是看剧、看艺术展,这些和美学有关的活动,虽然并不能给她的工作带来直接的益处,却像给她的心力充电,她总能在放松之后,收获出其不意的灵感。最让我们震惊的是,刘霞向摄制组展示了很多她收集的焊接专业实验室图片。在放大数百倍甚至上千倍的电子显微镜图像中,冰冷的金属呈现出的多姿多彩的神奇影像,一种特殊的工业之美跃然屏幕之上。刘霞说,这些年她有更多机会,接触专业以外的人群,进行一些宣讲活动,特别是有的时候给中学生讲课,她希望看到这些图片的孩子们,能在心里种下对工业制造的好奇心,从而吸引更多人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
我拍的另一个工匠是江南造船的胡传硕。在江南造船采访期间,我们总是被胡师傅身上的朴素气质深深打动。根据以往经验,在我们正式开拍前,节目的主人公经常会去理个发,准备一身全新的工装,为的就是让自己的形象气质在镜头里有所提升。而胡师傅在第一天拍摄时穿的是一件穿了很久的工装。好多地方褪色、破损,但胡师傅完全不在意。他和我沟通最多的,就是“陈导,船上还需要我,拍摄时间能不能再短一点,我还要上船干活儿。”
“把活儿干好”就是他的星辰大海。在胡传硕师傅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有50多件工装发明与工作方法创新。问起胡师傅为什么会成为江南造船总装部的一个发明家,背后的原因和动力又是什么?胡师傅总是谦虚的回答,这不算什么了不起的成绩,也没有人要求他这样做。他们的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如果能做点什么,让同事们能少在寒风凛冽或者骄阳似火的甲板上站一会儿,他都愿意尝试。问到胡师傅有什么职业理想,他的回答也很质朴,就是把活儿干好。二十年来持之以恒地把活儿干好,一直怀着敬畏精神,把工作都做到位,做卓越,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四月的上海,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每天早晚坐地铁,我都要从电视台旁边一片红顶,灰墙的石库门建筑中穿过。阳光、雨水,撒在石门库的外墙上,呈现出不同的美。这里就是曾经的“海上第一名园”:张园。对“张园”,我是熟悉的。日复一日从它身边经过,每条长廊,每片砖瓦,我都仔细观察过;对“张园”,我又是陌生的。因为我仅仅只是知道了一些有关它的历史。在“张园”修缮的几年中,我并不知道它背后真正的“秘密”。
认识顾雪峰,让我真正了解了“张园”,了解了历史保护建筑修缮背后的“秘密”。顾雪峰作为张园历史保护建筑修缮的工程师,和团队曾在张园辛苦奋斗了800多个日夜。顾雪峰说,有一句话对他影响很大,那就是“出水才见两腿泥”,“任何一样东西你别去看表浅的东西,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才能走到最后,走到成功。”
对张园的修缮,人们抱以极大的期待,顾雪峰团队面临不小的压力。首先要保护好历史建筑,其次才能再进行修缮。但用什么材料修?它的原材料哪里有?又使用什么工艺修?这些都是摆在顾雪峰团队面前的挑战。
顾雪峰曾首创了业内独树一帜极具特色且可推广可复制的历史建筑“拆、洗、修、补、整”五字修缮工艺。这五字修缮工艺也在张园的修缮中得到了很好展现。不仅如此,张园还用到了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灯草缝。这不仅要靠老师傅精湛的手艺,还会使用一种濒临失传的特殊材料“舂光石灰”。经过多道工艺反复筛洗出的“舂光石灰”材质细腻,只有使用如此细腻的材料才能填补3毫米粗的灯草缝。
2022年底,张园西区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公众面前,不仅恢复了昔日的光彩,更被赋予了全新的文化使命,是上海城市更新的一张新名片。
我拍摄的另一个工匠是李文侠,他是上海手表制造的老师傅,在手表机芯装配领域耕耘了近40年。20年前,在李文侠的带领下,他们团队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块国产自制陀飞轮手表机芯。
与李文侠见面前,我查询了一些手表机芯的资料,得知陀飞轮是手表制作的三大复杂工艺之一。如此精密复杂的机芯,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它到底由多少个零件构成?安装难点在哪里?带着对陀飞轮的好奇,我踏进了榆林路200号,上海表业有限公司装配车间的大门。
亲眼见到陀飞轮机芯,带给我的震撼不言而喻。首先,“它真的很轻”。陀飞轮手表机芯的关键零件是一个只有0.4克的调速装置框架,它由70多个零件组成,零件最细处只有普通发丝的一半,最粗的地方也不超过一毫米。调速装置框架整体大小差不多5毫米。当我想用手去拿的时候才发现,它的轴承很软,感觉哪怕轻轻一碰,轴承就会断裂,我有些无从下手。一旁的看到我笨拙的动作,笑着递给我一个镊子。用镊子夹起调速装置框架,你才会切身感到“一片羽毛的重量”。其次,“它真的很难装”。分量轻,轴承软,在安装的时候手一点都不能抖,稍有不慎轴尖就会断掉。就连李文侠这样的高手,现场给我们安装时都经历了多次反复调整,才成功把调速装置框架顺利安装到机芯内。
李文侠告诉我们,“从2000年开始研发陀飞轮机芯,调速装置框架的分量是2.1克,完全达不到要求。”既要减轻重量,又要保持稳定性,达到这一要求让李文侠团队摸索了整整四年。四年中,李文侠做报废了将近2000多只调速装置框架,终于在2004年确认了材料,框架总体分量从2.1克减少到了0.4克。
徐澳门是至今783名获评上海工匠中最年轻的一位。因为1999年澳门回归那一年出生,父母就给他取名徐澳门。2019年,在俄罗斯喀山举行的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他代表中国队出征,斩获“车身修理项目”冠军。身披国旗站在领奖台,是徐澳门过往滚烫青春里,最沸腾的一章。
在徐澳门的工作地点,我见到了他,与我想象中的青春洋溢不同,他身上有着一些超出本身年龄的成熟稳重气质。徐澳门的同事笑着对我说:“澳门这孩子怎么样?是不是有点少年老成?哈哈~”也对,年仅25岁的他,要带领车身试制班组,承担许多重大的、成功率必须为100%的研发试制项目,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是他必须做到的,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在采访中,徐澳门告诉我们,决定一个人成就的不是天分,也不是运气,而是坚持和付出,是不停地做、反复地做、用心去做。也正是因为拥有这种工匠精神,徐澳门在工作中屡次完成难度大,复杂程度高的任务。在采访中他说道:“带着冠军的光环,别人看你,觉得你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做得很好,做到冠军的标准。”他也是如此要求自己的。总有人说,徐澳门是幸运的。无疑,荣誉使他发奋。然而,更多的时候,压力才是催促他披荆斩棘的动力。其实哪有什么“幸运”之说,这个年轻人,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吃了很多。